———“中國百年教育曆程:回顧與展望研讨會”綜述
楊亞輝
全人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 它旨在培養博雅通達、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謂的“全人”。近日,“中國百年教育曆程:回顧與展望研讨會”在廣東珠海市舉行,來自内地和港台地區教育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在回顧我國近代以來高等教育發展與變革和港台地區教育發展基礎上, 就全人教育理念的發展及在港台地區和國内高校的實踐進行了對話與探讨。
一.全人教育的理念與理論研究情況
目前學界對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Whole Person Education)内涵的界定及其溯源還有很多争論。一般認為,全人教育在國内與博雅教育、通識教育的概念相似,但從理論和具體實踐上來看,又有所不同。會議認為,從内涵來看,全人教育主要關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體、心靈、精神、靈魂的整合; 情意、靈性、靈感、直覺的激發;想象力、創造力、多元綜合智能的開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有學者認為,從來源看,歐美的博雅教育旨在養成知識廣博、通達文雅的人,而非僅限于某狹窄領域一技一藝的專才或匠人,這一教育傳統在民國時期被移植入中國。而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也有“君子不器”的培養通才的理念。全人教育就是建立在這兩種教育觀念的碰撞與交融基礎上的。
也有與會學者認為, 全人教育是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的組成部分。台灣大學教授周至文的觀點是,我國古代傳統教育中的“社學”的最高目的就在于全人教育,“人之所以為人, 除了有實利可追求,也有價值可追求,這是中國傳統對全人教育的基本認識”。還有學者介紹說,清末學者王國維于1903 年提出“人是知情意的綜合體”這一全人定義,并提出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全人教育模式。錢穆先生曾言:“中國教育特所注重,乃一種全人教育。所謂全人教育,乃是其人之内在全部生命言。貫徹此内在全部生命而為之中心做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故孔子雖以六藝教,而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其教人終以道德為重,才藝為輕。孔子教育理想,是一種人的教育,全人的教育。孔子教育宗旨,乃為全人類,為全人類中每一人之全生命。此一教育宗旨,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大趨向。”
與以上觀點不同的是,還有學者這樣認為,“全人教育是中西共通的教育理念”。在西方,全人教育作為一種帶有強烈批判色彩的“建構性的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興起于20 世紀60-70 年代的美國。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意識到需要糾正現代工業文明過于看重技術理性的功利主義傾向和相應的教育片面化傾向, 需要重新反思教育的目的,從而形成以“追求人的整體發展”為要旨的全人教育運動。這一思潮視人和社會、自然為一有機生命共同體,視教育和學習為人内在善性的有機成長和人之潛能的全面發展, 追求達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和諧境界。“在20 世紀末前後,全人教育思潮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運動”,有專家認為。2000 年的《全人教育宣言》确立了全人教育的10 條原則:為了人類發展的教育;欣賞每位學生的特色;重視人的生活經曆;實踐全人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學生選擇專業、學科和學習過程的自由;體現合作和民主意識的教育;培養地球公民;培養具有生态環保意識的人;注重精神教育。
近年來, 在我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全人教育都獲得了較為全面的認可和發展。台灣在1998 年《21 世紀教育願景》中提出“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作為“教育主軸”。香港于2000 年發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将“終身學習、全人發展”作為香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二.香港地區和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的全人教育實踐探索。
香港浸會大學的全人教育實踐始于上個世紀80 年代,至今已确立了較為完備的課程體系。聯合國際學院的陳煥賢副校長分析了香港浸會大學的全人教育發展中的經驗與問題。她說,從香港浸會大學全人教育的實踐來看,校外大環境不支持、校内三年學制的限制、學生需求和期望的多樣、内部共同共識和管理上的問題這四個方面的困難,導緻浸會大學全人教育的實施“出現了一個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内地高校在開展全人教育時需要對于這些問題予以高度關注。“全人教育的發展必須照顧到中國的現實社會環境和曆史文化傳統,這必然是一中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的教育、文化創新的過程”,聯合國際學院全人教育辦公室主任郭海鵬這樣認為。
聯合國際學院是一所在全校範圍内實踐全人教育理念的高校,這在國内還較為鮮見。“作為是香港教育理念引入内地的首塊試驗田,學院在2005 年建校初始就把全人教育作為核心理念,确立了培育全人的教育目标”,郭海鵬介紹說。聯合國際學院一方面是對香港浸會大學全人教育理念的傳承,另一方面又針對時代特點和中國内地的具體情況和文化傳統有所創新。聯合國際學院吸收了建構性後現代主義的理念,特别加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分,兼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觀點,以适應本土化的要求。在全人教育學習安排上,針對内地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做出了較大調整,形成了獨立的課程體系,從而更加系統化,更加強調體驗學習。
“全人教育體驗學習課程是學院全人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校之初就已設立,旨在配合學校的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幫助學生養成完整人格。課程涵蓋倫理道德、身體、文化價值、審美、社會責任、環保、人際交往、情緒控制、意志力等方面”,郭海鵬進一步介紹了該校實施全人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等方面的情況。經過不斷的探索和修訂,聯合國際學院包括八大模塊的全人教育體驗學習課程于2009 年正式确立,每個模塊一個學分,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滿至少5 個全人教育學分方可畢業。一年級學生必修“大學之道”和“體驗拓展”;二年級學生在一個學期修“義工服務”或“環境意識”,在另一個學期修“體育文化”或“藝術體驗”;三年級學生必修“情緒智能”,另一模塊“逆境求存”為選修;到四年級,選修之前沒有修過的模塊。全人教育課程采用“體驗學習”的方法,強調親身經驗和反思的重要性, 最終使學生走出單純的課堂和書本學習方式,在做中學,知行合一,以實現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目的。
會議最後認為, 中國高等教育應在總結百年來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借鑒港台地區教育發展經驗,吸納包括全人教育理念等在内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按照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規律,積極承擔創新教育的責任,進一步推進教育與社會發展與進步。
(《中國高等教育》 2010年12期)